妙手補心 重獲“心”生——市二醫院心血管內科成功完成一例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介入封堵術
先天性心臟病是我國最常見的出生缺陷,每年我國新出生的先心病患兒有15萬~20萬名,也是造成一歲以內嬰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日,市二醫院心血管內科收治了一例房間隔缺損的16歲患者。房間隔缺損簡稱房缺,是先天性心臟病中最常見類型之一,系胚胎發育期心房間隔上殘留未閉的缺損而形成。以往此類手術需要開胸治療,病人承受的痛苦大、風險高,并且影響預后美觀。而利用介入手術進行房間隔缺損封堵具有適應癥廣、安全性高、操作時間短、病人恢復快、瘢痕不明顯、費用相對較低和患者易于接受等優點,已成為多數先心病患者治療的首選方法。心血管內科團隊在南大二附院程應樟教授的指導下,歷時半個小時,成功為這位患者“補心”,這也標志著市二醫院心血管內科在先天性心臟病房缺、室缺、動脈導管未閉等診療方面邁上新臺階,為廣大市民帶來福音。
怎樣才能及早發現先心病?又該如何正確看待和治療呢?
孩子出現哪些表現,提示可能有先心病?
1、皮膚青紫
先天性心臟病的患兒最典型的臨床表現就是皮膚青紫,一般在出生后即存在青紫現象,也有可能在出生后3~4個月逐漸顯現,口唇部、指甲以及鼻尖部最為明顯。當患兒哭鬧活動時青紫現象更加明顯,當病情發展到晚期,發生肺動脈高壓或右心衰竭時,還會出現持續性青紫現象。
2、心臟雜音
先天性心臟病的患兒會在心臟聽診時聽到明顯的心臟雜音比較響亮粗糙,嚴重的患兒還會伴有胸前區的震顫。
3、體力差,易疲勞
先天性心臟病的患兒還有一個典型的癥狀就是體力較差容易疲勞,由于心臟功能較差,供血供氧不足會導致患兒活動性差,較正常兒童容易產生疲勞感。重癥的患兒會在嬰兒時期出現喂養困難、氣促、嘔吐、大量出汗等癥狀。當兒童逐漸生長時很容易出現陣發性呼吸困難,當缺氧嚴重時還容易在哭鬧或大便時突然昏厥,引起心力衰竭。
4、容易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對于先天性心臟病的患兒來說,由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臟病會引起肺淤血導致容易反復呼吸道感染,當感染之后又會進一步加重心臟的負擔。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先心病的死亡原因就是呼吸道感染,所以當患兒出現反復呼吸道感染時,必須進行科學規范的檢查,查明原因之后及時進行針對性治療。
5、生長發育緩慢
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由于心臟供血供氧不足,會導致身體其他器官生理功能減弱,長此以往患兒的機體得不到營養的吸收就容易導致生長發育遲緩,嚴重時還容易影響患兒的智力發育。
6、蹲踞
有些先天性心臟病(法洛四聯癥)的患兒在活動之后下蹲能夠緩解呼吸困難的癥狀,增加體循環血管的阻力,減少心內缺損產生的分流,還能夠增加靜脈血的回流,改善肺部淤血情況,所以患兒會在運動之后出現蹲踞現象。
7、心力衰竭
先天性心臟病的患兒如果不進行正確的護理,會發生面色蒼白、憋氣、呼吸困難、心動過速、血壓偏低等臨床表,現部分患兒還會出現肝脾腫大身體浮腫等癥狀,一般是由心力衰竭造成的,必須要及早進行治療。
先心病有哪些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
有多種藥物可以幫助心臟更有效地工作;有些還可用于防止血液凝塊形成或控制不規則心跳。
2、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是將一根細導管插入腿部動靜脈,并將其引導至心臟,使用穿過導管的小裝置來矯正缺損。無需開放式手術(打開胸腔和心臟),即可修復某些先天性心臟缺陷。
3、心臟直視手術
如果導管操作不足以修復先天性心臟缺陷,則可能需要進行心臟直視手術,以關閉心臟中的孔,修復心臟瓣膜或加寬血管。
4、心臟移植
少數先心病在過于復雜而無法修復的情況下,可能需要進行心臟移植。
患先心病的孩子多大適合做手術?
如果病情較重,如心內缺損較大或畸形較復雜,建議盡快手術。
如果有自愈可能者,則建議定期復查。因為缺損不大,這種情況一般也不會明顯增加肺炎的嚴重程度和頻率等風險,不需要過于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