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溫度的骨科病房
有溫度的骨科病房
“我本想要一縷幽香,桂樹卻給了我滿山芬芳,我本想要一絲關愛,護士卻給了我滿腹衷腸。”
01 “人都說護士醫生工作量太大,時刻冷靜,頭腦清晰,對待病人及家屬,禮貌又疏離。但我看到的卻不是這樣。”市二醫院骨科患者鄧奶奶的大兒子張先生說到。溫暖和煦的笑容、輕柔細致的動作、婉轉動聽的聲音才是這里護士的“標配”。“奶奶,我們來幫您翻個身。”“奶奶,您術后第一天下床一定要小心,不要急,慢慢來。”……在母親住院的近一個月時間期間,看著責任護士翟菁每天耐心地為母親翻身、更換尿濕的床單、指導功能鍛煉、進行健康宣教等,張先生有說不出的感激。
02 87歲的鄧奶奶去年12月因不慎滑倒導致髖臼骨折而入院,骨科專家團隊為其成功進行了手術,對于像她這樣年事已高的患者來說,術后康復尤為重要,容不得一點馬虎。然而上了年紀的老人,往往聽力、視力以及語言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減退,加上老人的固執造成了極大的護理難題。
剛入院時,骨折帶來的疼痛加上生活無法自理,讓素來要強的鄧奶奶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不太愿意配合治療。翟菁循循善誘地與老人“講道理”:為什么要翻身?為什么要鍛煉?為什么還會這么痛?……在老人住院的二十多天里,翟菁不怕臟不怕累,更不怕麻煩,完成基礎工作后,她細致地觀察老人每一天生理及心理上變化,春風化雨地給予關心和鼓勵,反復地進行康復指導示范。慢慢地老人終于卸下心防,開始配合治療,并積極地進行康復鍛煉,從最初的限制臥床到可以依靠助行器行走、從連翻身坐起都疼痛難忍到可自主鍛煉,夜晚也再不為疼痛所擾,直至康復出院。
03 老人出院不久,家屬特意送來感謝信,字里行間滿是對骨科醫護人員的感激之情,更點名表揚翟菁,稱贊她“在平凡的崗位用真心真情默默地奉獻,展現出高品質的職業素養”。
“醫生的技術能治愈患者的身體,護士的關懷則能治愈患者的心靈。”護士長劉萍說到,“護理工作絕對不能只是簡單的打針發藥,而要以人為本,從各個方面去關心和幫助患者,促進其恢復身心健康。”
自醫院開展“優質護理再出發,溫度護理再提升”主題活動以來,骨科護理團隊不斷深化優質護理內涵、創新工作模式,努力讓護理服務更暖、更貼心。
加強學習,提升專業素養
團隊在日常業務學習中進行文獻檢索的教學,開展“論文共讀”,引導護士運用科研思維解決臨床問題,不斷創新,目前已有3項實用新型專利獲批;做好醫護溝通,采取SBAR溝通模式(以解決病人安全問題為中心的醫務人員交接溝通的一種標準化溝通方式),開展醫護一體化查房,提升護士的專科水平,與醫療團隊共同進步。
注重宣教,突出專科特色
通過長期實踐總結以及不斷探索創新,團隊整理出一套統一規范、頗具專科特色的宣教資料,并將其制成健康教育處方、三折頁式宣教手冊、照片式圖冊、健康宣教二維碼、短視頻等,使科室健康教育工作同質化、標準化,獲得更佳的宣教效果。
撫慰心靈,促進快速康復
團隊從患者和家屬的痛點、難點出發,關注其身心健康,使用心理咨詢技術,如生理平衡法、呼吸訓練法、正念冥想法等放松減壓療法結合“敘事護理”,做患者的貼心人,有效緩解患者住院期間的焦慮、抑郁情緒,減輕疼痛,幫助患者以較好的身心狀態面對住院的應激反應,促進快速康復,多個個案取得良好效果,受到患者和家屬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