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介入勇攀高峰 兩小時解決先天問題——市二醫院成功開展全市首例肺動靜脈瘺介入術
近期,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李洪曉在心血管內科會診了一位非常特殊的病人。該患者因突發胸痛3小時入院,后因胸悶、呼吸困難請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會診,李洪曉副主任一看患者的胸部CT示:左肺下葉動靜脈畸形(AVM),便立即建議轉入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行肺動靜脈瘺介入手術。
肺動靜脈瘺(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 ,PAVF) 是一種罕見的肺血管發育畸形。它是肺動脈和肺靜脈之間的異常溝通,形成高流量、低阻力的右向左分流。患者可出現紫紺、杵狀指、呼吸困難及矛盾性栓塞等臨床表現。可并發咳血、血胸等出血癥狀,以及并發腦膿腫、偏癱及短暫性腦缺氧發作等神經系統癥狀。
該病癥外科治療多采用結扎,局部、肺段、肺葉或全肺切除等方式,手術創傷大,周圍組織容易破裂出血,風險大、必須損失部分肺功能。隨著介入技術及栓塞材料不斷的發展成熟,因其創傷小、療效確切,介入栓塞治療是目前治療PAVF最安全及有效的首選方法。
轉科當日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后,李洪曉副主任在介入室為患者行肺動靜脈瘺介入術,通過常規消毒、鋪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右股靜脈成功后,經右股動脈置入5F動脈鞘,送入H1導管行雙側肺動脈造影示:左下肺見2個動脈瘤樣突起,為病理血管,用微導管超選擇,用彈簧圈分別栓塞,復造影示各分支血管斷流,手術過程非常順利。
該患者情況較為罕見,選擇性肺動脈造影全面評估其形態特征尤其重要,根據其特點,手術者選擇最佳栓塞封堵方法及材料。治療中一般經右股靜脈穿刺插入導管,通過下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進入肺動脈作左右肺動脈造影,極易誘發心慌、心悸,甚至心臟猝死,所以需要熟練、謹慎、輕柔、準確的手術技巧,既要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肺組織供血,又要減少側支循環或PAVF破裂的發生。
手術后患者無胸悶、氣短等癥狀,生命體征穩定,術后3天治愈出院。
“學如登山,動而益高”,醫學發展的道路沒有捷徑,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介入團隊牢記使命,負重前行,在熟練開展血管介入的基礎上挑戰自我,再攀高峰,成功開展全市首例肺動靜脈瘺介入術,為我市的介入技術添上絢麗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