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又一內鏡下微創治療新技術——市二醫院成功開展粘膜下腫瘤挖除術
近日,市二醫院消化內科內鏡團隊在科主任方年富的帶領下,在成功開展了消化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的基礎之上,又獨立完成了首例食管粘膜下腫瘤挖除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該技術的成功開展,標志著醫院內鏡下胃腸道腫瘤的微創治療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患者系50歲女性,因“進食梗阻感2月”入院,期間間斷口服抑酸、保護胃粘膜等藥物,效果欠佳,于半月前入院行胃鏡檢查示“食管上段粘膜下隆起病變”。
該病變不同于胃腸道息肉可以行常規內鏡下粘膜切除術(EMR),有可能起源于較深的固有肌層,常規內鏡下治療有時難以完整切除病變,而且該部位管壁較薄,操作空間小,鏡下治療相對困難。以往多需要外科手術或腹腔鏡切除,但外科治療的創傷較大,對消化道正常功能的影響也比較大,且住院時間長、醫療費用高、術后恢復慢。
消化內科內鏡團隊根據患者病情,本著創傷小、恢復快、花費少的理念,經科室討論及超聲內鏡評估后,在麻醉科和護理團隊的協助下,為其實施了食管粘膜下腫瘤挖除術。
患者進入全麻狀態,行氣管插管后,首先于粘膜隆起部位基底部注射靛胭脂-鹽水,抬舉征陽性,然后用Dual刀切開病變表面的粘膜,充分暴露瘤體,然后將其逐步剝離,最后處理創面。
整個操作過程順利,出血量極少,無嚴重并發癥,耗時約50分鐘,將瘤體完整剝離,術后病理回報:食管平滑肌瘤。術后患者安返病房,予禁食、抑酸、補液等對癥治療。現患者恢復良好,未訴明顯不適。
內鏡下微創治療新技術——粘膜下腫瘤挖除術(ESE)是目前國內、外治療胃腸道粘膜腫瘤的新方法,該項技術通過無痛胃鏡相關手術器械切開病變表面的粘膜,充分暴露病變,完整把瘤體剝離出來,然后用特殊的鈦夾封閉創面。患者無需開腹、開胸,術后恢復快,腹部不留瘢痕。該項技術具有可完整挖除病灶、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點,使患者避免了外科手術痛苦,節省了醫療成本、縮短了住院時間。該項技術的成功開展,將會讓更多的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