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群眾上,不如帶群眾上!抗疫先鋒向陽而生,逆風而行
7月27日中午,景德鎮援鄂醫療隊員徐立新接受記者采訪時匆忙接了一個電話,“我在忙著呢!”隨即掛了電話。“是我愛人打來的,說我下班遲遲沒回家,她經常煮好飯等半天見不到人!但是醫生在醫院,總得給所有掛了號的病人看完病才能走,所以時間長了腦子里就沒有按時下班這個概念了。”徐立新笑著對記者說。
徐立新是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內科黨總支部書記、感染科主任、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他是醫院第一個申請上一線的。此后,徐立新在湖北武漢抗擊疫情最艱難時刻,被派赴武漢,擔任景德鎮援鄂醫療隊隊長。
在武漢期間,徐立新第一天進入隔離病房就接診了一位在抗疫過程中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人——武漢中山醫院的一名年輕護士,她是一對一歲多龍鳳胎的母親,但她并沒有讓丈夫來照顧自己。“我如果傳染給他們怎么辦?我一雙兒女怎么辦?我犧牲了就犧牲了。”她這樣說。當徐立新了解到這個情況之后,堅定地說:“‘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于風雪’,我跟我的治療小組說,無論如何都要把這個人救過來”。幸運的是,這名護士的情況漸漸有些好轉,徐立新特意囑咐護士悉心照顧她。“病人光吃飯,營養是不夠的,我自己掏錢買水果、雞蛋為她補充營養。”屋漏偏逢連夜雨,在治療過程中,部分抗病毒藥物出現短缺,怎么辦?“后來我想到臨出發前醫院給我準備了三盒抗病毒藥,這是用于萬一我被感染的備用藥。但停藥對她影響肯定很大,所以我把自己那份藥拿出來了,好在這三盒藥發揮了很大作用,幫她頂過了近10天的時間。
此外,在援鄂初期,武漢物資緊缺,徐立新帶領的醫療隊也沒有攜帶足夠的防護裝備。在最困難的時候,醫務人員在戴著雙層口罩的基礎上,頭上套著白色垃圾袋充當“防護裝備”。他心里總是牽掛著自己的“隊員”,“作為護士的長輩,一方面我心疼他們,另一方面我又很敬佩他們。”徐立新在參加受援地相關協調會時提出,“我們唯一的要求是,如果我們的醫療隊員有人不幸感染,希望漢陽區政府可以允許把他們送到江西接受治療。”
徐立新就是這樣一個有擔當、遇事沖在前方的人。在平時的工作中,同事們也都稱他為“工作狂人”。“我們科室有一個好傳統,就是對病人特別耐心、細心,尤其是徐主任,有時家屬來了解病人情況,他們不是一批同時來而是一個一個來,每個人可能都會問一遍徐主任,病人的情況如何?可不可以不用呼吸機?能不能不進ICU?我們主任都會非常耐心地回答。”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呼吸內科護士長楊筱媛說,徐立新患有嚴重鼻炎和腰椎間盤突出,“有一天徐主任沒休息好,而且腰椎間盤突出復發,走路時有一個腳明顯有點跛,很不方便。當天他等病人的病情平穩以后,晚上六七點鐘才回去吃飯、洗澡。不久他又主動打來電話了解這個病人的情況,醫生匯報后他又趕了過來,沒過多久這個病人又發病了,還好徐主任也在這里,他在搶救病人后,守到凌晨12:30才回家,整個治療期間,徐主任都是帶病忍痛工作,我們都非常心疼。”
“叫群眾上,不如帶群眾上。”采訪結束時,徐立新說,作為黨員,要勇于擔當,時刻沖在前頭,用行為去感召身邊的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