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變身“戰士” 只為托起生命之重--記江西省首批支援湖北武漢醫療隊員余小云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后,有這樣一群人,主動請纓,臨危受命 ,義無反顧奔赴戰疫最前沿;他們不懼艱險,以血肉之軀筑起鋼鐵城墻;他們無畏生死,以醫者仁心托起生命希望;他們披荊斬棘,以奮斗之志奏響蕩氣回腸的新時代華彩樂章!
他們是“最美逆行者”,是最可愛最可敬的勇士!
3月20日,江西省首批援助湖北武漢醫療隊員順利結束任務搭機返航。飛機緩緩降落,作為醫療隊員之一的市第二醫院重癥監護室副主任余小云長吁了一口氣,“終于回來了”過去50余天發生的一切,明明刻骨銘心,回憶起來卻恍如隔世。“在武漢的經歷是我從業生涯中最有意義的一段經歷,將成為腦海里永生難以磨滅的記憶。”
“國家需要就必須上”
“得到消息就報名了,沒有猶豫”余小云說,“疫情嚴峻,作為一個國家培養多年的高年資醫師,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必須上,何況治病救人是每一個醫務人員應有的擔當”。在接到馳援的號令后,他立即寫下請戰書,跟隨醫療隊火速出征奔赴疫情暴風眼——武漢,并成為武漢市第五人民醫院(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重癥醫療組的一員。
患者救治就是要分秒必爭。經過緊急的防護培訓后,到達武漢的第二天余小云就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這是一場硬仗”
重癥醫療組收治的均是危重病人,各種有創操作、治療,還要面對看不見、摸不著、傳染性極強的病毒,工作強度、體力消耗、精神壓力可想而知。
“來之前,我就做好了打硬仗的準備”
有著多年重癥醫學工作經驗的余小云清楚地知道,危重癥患者病情瞬息萬變,每一次的治療都是與死神的拉鋸戰,作為醫者,就是要拼盡全力將在生死邊緣掙扎的患者給拉回來。
重癥監護室空間狹小,病人多,密度大,大多數病人須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血液凈化、體外膜肺氧合以及需不斷吸痰等操作,這里工作的醫護人員被感染的幾率要高很多,穿上厚重的防護服、面罩等,使本來就復雜的操作變得更為困難,往往一個氣管插管下來,衣服從里濕到外,“就像是全身包裹著一層沾了水的膠帶,感覺快窒息了,難受得很”面對這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和所有戰友一起迎難而上,緊扣國家診療規范,研判分析每例患者情況,尋找下一步的治療方向。“狹路相逢勇者勝,面對疫情,我們退無可退,也決不能后退。”國家衛健委重癥組醫療專家兩次到重癥病區督察時對余小云所在的團隊給予了高度肯定及表揚。
“對每個生命都全力以赴”
監護儀上跳動的曲線,呼吸機上變化的數字都讓他夜不能寐,患者的每一個呼吸變化都牽動他的心。“8床的血氧怎么樣了?12床腎功能如何?”這里的每一天,余小云的眼里、心里、腦海里就只有患者,為尋找最佳治療方案殫精竭慮。
“和生命打交道,容不得一絲疏忽,必須每時每刻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全力以赴”。
經歷過拼盡全力也無法挽回患者生命的沮喪、失落,但更多的是搶救成功后的喜悅。一位高齡危重癥患者幾次病情反復,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成功脫離呼吸機、拔除氣管導管后,對著余小云和戰友們豎起了大拇指。“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和勇氣,沒有什么比患者康復更能讓醫生開心、寬慰了”。
在所有成員共同努力下,余小云所在重癥醫學組共收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64例,病床使用達468日次,行氣管插管59人次,氣管切開1人次,ECMO 18日共計432小時,心肺復蘇59人次,搶救121人次,血液凈化38人共555小時,救治成功率達國家水平,圓滿完成援鄂任務。
“在援助湖北隊伍里,總是黨員沖在前面,堅定的信仰,磅礴的力量使黨旗在抗疫一線熠熠生輝。為此我渴望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沖鋒在前、敢當尖兵,直至戰斗勝利......”戰斗間隙,余小云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期待早日投入黨的懷抱,成為光榮的一員,讓這身白衣勝雪再添上黨徽的閃耀!”他充滿向往地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