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筑牢“血透堡壘” ——市二院血透室“凈護天使”抗“疫”戰紀
2月21日上午,60多歲的李阿姨像往常一樣來到市二院血透室做血透。
在入血透室之前,護士給她測了一次體溫,“體溫正常,您放心。”進入到透析室后,戴著口罩的李阿姨平靜地等待上機。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很多居民不敢走出家門。但對于很多像李阿姨這樣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來說,定期的透析是“保命”的。因此,即便疫情嚴峻,依然不得不冒著風險,每周二三次地往返醫院。而他們的必去之地,就是市二院血透室,他們都知道,那的大門永遠不會關的。
壓力空前,收治轉診患者
可是,此時的市二院血透室,同樣壓力空前。
2月8日,血透室接到醫院防控指揮部緊急指令,要接診其他醫院轉診過來的50多名血透患者。50多名新患者!加上科室本身就有的270多名固定患者,那就是300多病人,而他們的床位有限。
床位不夠只能加班加點增加排班通宵做。聞聽接診一大批新血透病人,全科的人都明白任務艱巨,主動請纓,要求增加自己的排班。最后血透室抽調了9名醫護人員組成了“凈護天使小分隊”,同時醫院也及時抽調其他科室8名護士增援血透室。
“由于是轉診過來的患者,對他們的病史一無所知,所以在開展治療前,我們要做大量的建檔、感控防疫工作,是日常工作量的幾倍。”護理部負責人汪迎春稱,接到任務的當天,血透室的護士就從早上7點半一直忙到深夜零點,逐個打電話詢問了解病史、對血透室消殺。
而突然增加大量的血友,也引起了科室原有的血透患者的躁動。他們擔憂外來的血友會給自己帶來感染的風險,極力反對和抗議。于是,醫護人員一邊安撫患者和家屬情緒,告訴他們為了保障患者安全,醫院早已經做好了緊急預案部署,會嚴格做好感控。另一方面,為患者和家屬做好科普,讓他們了解感控流程。同時為血透患者中個別的發熱患者,單獨排班血透。
2月9日,轉診來的患者進入了醫院,開始了傳染病源微生物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胸部CT片排查,而此時的血透室的護士們則忙碌地開始透析護理工作。
扎牢堤壩
保障每一名患者安全
血透室是一個典型的“人員密集”的場所,透析患者抵抗力低下,屬于易感人群,如何保障患者的安全,成為科室關注的重點。
科室制定了血透室的傳染病防控方案,將原有病人和轉診病人進行分批治療,以避免交叉感染。完成了所有轉診透析患者的篩查后,立即安排上機透析。
而病人不知道的是,因為他們,血透室防控防疫堤壩必須扎的更加密實。“他們就診需走專用通道和專用電梯,我們每天都要對這些場地進行消毒很多遍,血透室里定時開窗通風。”血透室護士長鄭瀅說。
新增患者帶來的超常的工作量,讓科室每個醫護都如同上緊的發條。不但護理工作量增加了,防控工作量更是成倍。“我們設置了預檢人員,為每一位進入血透室的患者及家屬測量體溫(出入測溫),還要一個個詳細詢問接觸史,了解有無發熱、咳嗽、乏力病史等。”如發現異常經過初步排查后無異常,才可進入血透室。”鄭瀅說,為了節約緊缺的防護服,大家上班六七個小時都不能喝水吃飯,以減少人員流動。
醫者“家屬”
用愛心守護患者
俞悅是首批被抽調加入小分隊的腎內科護士。這讓她感到十分自豪。“2010年就進血透室了,后來又被派往醫聯體鄱陽血透室一年。”她說作為血透室的一名老護士,很多病人都認識自己,所以那段時間患者見到她的第一句話都是:“你又回來了,上班一定要注意啊。”
俞悅家在外地,一直在景德鎮市租房住。剛結婚不久就碰上了疫情,她只得和愛人分居。“醫院風險大,就一直住出租屋里,丈夫每天送飯都放在門口,只能遠遠看著她去取。說到這里,俞悅的眼眶有點紅。“其實一線的很多醫護都是這樣的。”
俞悅說,除了感染的風險,大量的患者更讓大家都承受了超常的工作強度。她經常一天工作10幾個小時,即便下班后,也經常半夜都要被喊回來為急診病人做血透。
承受壓力還有護士長鄭瀅。幾乎沒有了黑白日夜之分,經常從早上6點進科室到半夜才能回賓館休息。而她自己卻說:“這段時間大家都很難,都非常辛苦,我是護士長要帶著大家一起拼。”
“這些姑娘們不容易啊,特殊時期,她們從早忙到晚,工作量比平時大了很多,真是太辛苦了!”一個有十年血透史的老病號告訴記者,開始他還擔心疫情會影響到自己血透治療,但看到二院血透室采取的一系列防控舉措:工作流程更嚴謹、消毒頻次更密集……可是對他依然如初細心關懷,讓他覺得到了二院血透室才安心,這個年過的很放心。
朱雯是腎內科副主任。她告訴記者,其實除了累,還有溫情。醫患之間相互關心。血友都是科室里的老熟人,疫情讓大家的關系更緊密了,因為醫護幾乎是一直守在血透室里和病人一起的,更有點像“家屬”了。她會幫著一些老年病人喂飯喂水。而病人也特別體諒醫護加班加點辛苦,會從家里帶小零食和水果給她們吃。“希望疫情能夠早日結束,患者和我們都可以回歸正常。”朱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