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奶奶洗頭,做有溫度的“護理”
——來自骨一科護士的工作筆記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一位醫者的墓志銘。而治愈、幫助、安慰六個字,既神圣,又質樸,對于我們每個從醫者都是沉甸甸的。
護士,在大多數人印象中,可能是身著白大褂,帶著護士帽和口罩,為患者打打針,發發藥,但事實上我們所做的遠遠不止這些。
“陳奶奶,您打針有沒有什么不舒服嗎?”“這水溫可以嗎?奶奶,不燙吧?涼不涼?”“沒事,沒事,好著呢。”“可舒服了,真是太好了!”這是一段再簡單不過的對話。你會以為,這一定是家里的長輩在和晚輩對話呢。
其實不是,說這些話的不是別人,正是護士和患者。
患者陳奶奶,因為脊髓型頸椎病住進了我們骨一科并做了手術。因為奶奶平時比較愛干凈,手術后長期臥床,連洗頭這樣的小事都成了她的難事兒。那一天我們做晨護,奶奶無意間抱怨了一句“天天躺著,感覺頭好癢。”說者無心,當天下午,一盆熱氣騰騰的熱水就端到老人的床前。“奶奶,今天天氣好,我給您洗洗頭吧!”我笑嘻嘻看著奶奶。看著面前那盆熱水和我,奶奶的眼框突然紅了。
那個下午,奶奶的病床前特別熱鬧,科里的幾個護士都一起來幫奶奶洗頭。猶如無數的祖孫相聚場景,老人一邊洗一邊有一搭沒一搭的訴說著自己的往事,把我們當成了自己的孫女。病房里洋溢的笑聲,構成一幅無比溫馨的畫面。
其實這一幕,在我們骨一科經常發生。因為骨科的疾病,許多患者行動不便,因此洗頭擦身之類就成了我們護士經常性的工作。可是,沒有做過的也許不知道,給一個臥床的病人洗頭,遠比給一個正常人洗頭難好多。不僅需要個力氣,還要有點技巧,否則不是沒洗干凈,就是弄濕床單和衣物。因此,進我們科室的新護士,都要先學會這一門技藝。
那個下午,從忙活完洗頭再到把奶奶“裝備”弄齊全了,我們整整忙活了2個多小時。一旁路過的其他科的病友還艷羨地給奶奶開玩笑:“老人家,你好福氣哦,我也好想要小護士幫我洗頭哦。”奶奶開心地笑了。
后來,奶奶的親屬來了,連連稱謝說:“太謝謝你們了,做了手術我們都不敢給她洗,你們真的把患者當親人了,為我們家屬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啊。”一旁邊吹頭發的陳奶奶笑得特別開心,她對子女說:“是啊,我這輩子還沒享受過這待遇呢,你們真要好好謝謝這些護士閨女們。”
骨一科的患者都行動不便,需要我們護士付出更多的關愛。為了給他們更好的就醫體驗,我們從各個方面拓展服務范圍,盡可能地給患者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服務。像給病人洗頭、剪頭發、剪指甲之類,雖說并不是分內的工作,但我們每個人都將這些視為自己的責任。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用平凡的日常詮釋奉獻愛,給予患者更多“有溫度”的護理,或許,這就是白衣天使的含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