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載體 豐富促進模式 提升素養水平
創新教育載體 豐富促進模式 提升素養水平—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健康教育與促進工作經驗介紹
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任務中,醫院是開展健康教育和促進工作的重要場所和載體。近年來,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以健康管理中心建設為突破口,改變重治療、輕預防的傳統醫療模式,不斷創新載體,有效拓展模式,對提升本地區居民就健康素養的做出了積極努力。
一 更新理念以“大健康”凝聚廣泛共識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要從以治病為中心,逐漸轉變為以健康促進為中心,實現關口前移。我院順勢而為,以健康管理中心的轉型為重要抓手,將中醫治未病、中醫體質辨識、腦卒中預防、腫瘤早期篩查、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管理、減重門診等特色項目,有效發揮綜合性醫院的學科優勢,打造“醫”→“護”→“防”→“康”完整的醫療服務鏈,提高了健康管理的依從性,積極探索適合實際的健康管理模式。
醫院積極引導市民參與健康管理,并按照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高危人群和已患病者的分類,依其特點有的放矢,分層管理,區別對待;并借助信息化手段以及各種宣教形式,強化預防是最為有效的健康管理方式,倡導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僅2017年,健康管理中心就組織參與有關健康宣講20余場次,有效宣講人次達4000余人次,極大地促進了市民朋友科學健康理念的形成。
中心于2017年10月獲“全國健康管理示范基地”稱號,2018年1月獲“全國改善醫療服務示范科室”稱號,2018年2月獲“全國改善醫療服務示范崗”稱號。
二 以“大格局”推動院內健康教育
1、抓住關鍵重點。將健康教育和促進融入治療全過程,對住院患者開展入院、住院、出院“一條龍”健康教育。住院時,采取宣教折頁、視頻講解等手段指導患者了解相關健康知識,實行健康干預,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用最佳狀態接受并配合治療;出院后,根據病種和病情的需要,或電話指導或微信答疑或上門隨訪,給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切實可行的康復知識普及。
2、突出科室特點宣傳。根據科室專業特點,各科室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和知識講座。如內分泌保健科的糖友之家將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控制、運動治療指導作為宣教重點;心血管內科的護心小講堂主要傳授心肌梗塞胸痛的急救、高血壓等慢病管理的飲食、運動和作息知識;產科的孕婦學校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普及婦女圍產期孕產婦保健指導、嬰兒的特點及喂養、撫觸訓練等。
三 遵循形勢,以“大融合”倍增健康促進效應
牢牢把握新形勢下健康教育宣傳的特點,全方位、多渠道、廣覆蓋,以各種形式的“大融合”倍增健康促進效應。
1、與傳統電臺深入合作。把原有醫學訪談節目改為風格鮮明、短小實用的“愛健康”欄目,加密播出頻次,調整播出時段(上下班高峰期)來“熏陶”市民的耳朵。于是,瓷都市民上下班枯燥的途中,常常有我院中青年醫療骨干為主體的講師團“相伴”,清新實用的疾病預防、合理膳食、科學運動等實用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傳播。
2、借助新媒體優勢。除醫院自有網站、微信服務號定期發布義診信息、推送健康科普給廣大群眾,還積極引導各臨床科室主動建立微信群、開設微信號,如腎病衛士、消化之音、胸痛之家、女醫官、糖友之家……一個個別具風格的微信矩陣,不但密切了醫患之間的距離,還極大效促進了健康教育的普及。目前已有42個科室設立了科室微信公眾號。
3、多種形式相結合。醫院在院內主要公共區域和各科室電梯等侯位置配有多媒體投影設備42臺,采取視頻、PPT等圖文并茂的形式播放健康宣教內容,利用來院看病或辦事市民的“碎片化”等候時間,使其隨時可得到相應健康知識的了解,豐富了健康促進的途徑陣地。
四 拓寬渠道以“大視野 ”推進品牌活動深入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實現健康全覆蓋,需要院內、外形成一盤棋。我院不同品牌的健康促進項目來進行健康促進。如公共衛生科的“健康教育瓷都行”、黨辦(團委)的“志愿先鋒服務隊”、醫務科和對外聯絡辦的“基層健康扶貧義診團”。并聯合社區、醫聯體建設單位,重點關注老年人、婦女、兒童、低收入以及流動人口等重點人群。過程中,及時跟進如“六一”兒童節、“母乳喂養周”、“高血壓日”、“糖尿病日”、“世界無煙日”等主題健康科普日,深入社區街道、進入大中小學、來到企業單位、走進村民家中,開展健康教育和促進活動。僅去年一年,便組織參與各類義診咨詢、健康扶貧50余次,受教育人數達近萬人次,為基層百姓送醫送藥并進行深入幫扶。
隨著十九大建設的深入,健康中國建設上升為國策,國民的健康意識也日漸增強。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應勢而為,豐富內涵,創新載體,拓展渠道,注重院內健康教育和院外健康促進相結合,有效促進了我市及周邊地區老百姓的健康意識,對提升本地區居民的健康素養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