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推送——最美二院人系列(三)
看 見
——ICU 付雪
ICU——Intensive Care Unit用英文表述起來很長,也不好記,所以我更喜歡稱它“I SEE YOU”,意思是我看見了你”,這也正是我今天演講的主題“看見”。
醫療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它的特殊之處就在于它的服務對象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而醫院作為承載醫療活動的容器,我們每天都能看到里面充滿了人世間的美好、責任與擔當。
ICU的護士長萬曉珍,我們平時都喜歡稱她萬老師。第一次了解到萬老師時我還沒有進入二院工作,只是在咱們二院的官網里看到一篇關于她的介紹,里邊說:她2005開始參與到新成立的ICU工作,并在成立前夕,把剛滿兩歲的兒子交給公婆看管,協助護士長,從每一張病床桌椅的安置,到每一位患者的接待治療與護理,工作量大,可想而知,加班更是常有的事。兒子總會用疑惑的眼神望著她,不解地問:“媽媽,你怎么又要上班呀?”她總是摸摸兒子的小腦袋笑一笑就走了。我那時雖未工作,但也實習過,知道ICU實行的是24小時無陪護制度,病人病情復雜,需要醫護人員隨時的觀察和嚴密監護,捕捉和及時判斷,從容的應對突發情況。更不用說所有的生活護理也都需要護士來完成:擦身體、做口護、翻身、接大小便……無所不包,臟、累、苦、壓力大在所難免。我只是實習了一個月就已回家和父母撒嬌,叫苦不跌。可萬老師連續在ICU工作奉獻了12年,這是4380個日夜啊!今年一月我正式進入ICU工作,初來時不免會經常偷偷打量這個讓我覺得震撼又欽佩的女人。當時恰逢春節期間,病房爆滿,科室工作人員不足,而科里來了一名結核病傳染期病人及一名禽流感病人,需要專人輪班護理,這更是加大了科里的工作難度,我每天都可以看到萬老師提前半小時到科室逐個詢問病人病情,下班也總要拖后幾個小時,她帶頭輪班,進入隔離病房為病人做治療做護理,把風險留給自己,把安全帶給病人。交班時一遍遍提醒我們保護自己,注意隔離注意消毒,連清潔工也不例外。我看到有病人忍受不了氣管插管的不適,頻繁躁動,萬老師為了緩和她的情緒,一直站在她的病床旁拉著她的手陪她說話,下班時因心疼病人自己躲在一旁偷偷擦淚。也許正是她的這份精神感染著科室所有的同事,大家都默默無聞的扎實做好自己的工作。接呼吸機!上CRRT!測CVP!……她用一顆真心,帶領ICU的護士們為每一個脆弱的生命保架護航。我曾私下偷偷問科里護士,萬老師一直都這樣嗎?她們只對我說了一句話:萬老師一直都是咱們科公認的勞模、超人!我不經感慨。因為醫院是承載人世間美好的地方。
有人把人生比喻成一場修行的過程,初始每個人都是一塊璞玉,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內心的成長,人生的刻刀一點點留下痕跡,最終演變成一件件活生生的作品,就如我眼中的萬老師一般。我見過無論多忙,都要一遍遍巡視病人的醫生;也多次碰到過凌晨接到電話火速趕來的科主任,搶救病人直到第二天,才發覺口角干裂,原來已十幾個小時沒喝水了。其實他們沒必要這么做,沒有人那么嚴格地要求他們,但他們還是這么做了,因為醫院是承載人世間責任的地方。
人體各個器官組織間的有效配合使得人體正常活動,醫院內各科室間的有效配合使得醫院有效運轉。聽同事說一次突發群體中毒事件,醫院啟動應急機制,感控、120、急診、ICU等部門和科室聯合采取有效救治措施,與時間賽跑,挽救患者生命;還有腳手架坍塌事件,亦是如此。這都得益于醫院健全的應急機制與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因為醫院是承載社會擔當的地方。
醫院猶如眾生相,每個人的面目在這里都仿佛鮮活了起來,在這種每天與死神打交道的環境下,我每天都能看見二院人以一種平常心帶著純樸的笑容,利索的在病房里穿梭;看見二院人,工作時閃亮的雙眸里迸射出的睿智、執著與堅韌;看見二院人“仁醫濟民、健康致和”的宗旨與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