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救治腦動脈瘤破裂腦出血腦疝患者
2017年3月15日凌晨1點,一名55歲的中年男性患者突發神志不清,急診送入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迅速開通綠色通道,安排患者行頭顱CT檢查明確診斷,頭顱CT提示:顱內出血,量約50ml,腦組織受壓明顯,生命垂危!急送入神經外科治療,廖榮芳副主任醫師接診患者后,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考慮該患者不具“典型高血壓腦出血”征象,很有可能為血管畸形破裂出血。
遂急予控制患者血壓等處理,待生命體征平穩后,在醫護人員立即護送患者到CT室行急診頭顱CT血管造影檢查,確診病人為左側大腦中動脈瘤破裂出血,短期內再次出血的概率極大。2點20分,患者行頭顱CTA后返回病房后,患者出現左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進而出現雙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紤]為動脈瘤再次破裂出血。動脈瘤是一種高度危險的腦血管畸形,一旦破裂出血,嚴重者危及生命,更有甚者來不及住院即“猝死”。再次破裂死亡率極高;颊咴俅纹屏殉鲅,腦疝形成。在生命面前永不言棄!當晚神經外科醫護人員立即行動,各司其職,一環環緊密連接。立即在床邊局麻下予錐顱血腫穿刺抽吸術,抽吸出約30ml血性液后患者雙側瞳孔大小恢復,對光反射存在。為下一步的治療贏得寶貴的時間。
顱內動脈瘤如同一個不定時炸彈,在未處理前,再次破裂出血的風險極高,隨時危及生命。廖榮芳副主任醫師與上級醫師共同制定手術方案——立即行開顱動脈瘤夾閉手術,不僅要清除血腫,更要夾閉動脈瘤。一勞永逸,避免患者再次出血!在征求患者親屬意見后行手術治療。在麻醉準備期間,參與手術各醫師均到位,有序而緊張的做各項準備工作。基于頭顱CTA影像提供結果,醫生們判斷手術最大的風險是在動脈瘤暴露和夾閉前出現術中大出血,如此手術將陷入被動,為此術前醫生們已經嚴格討論并制定了周密的手術計劃,確定風險的應對措施。3點40分,麻醉成功后順利開顱,按計劃術中打開硬腦膜后先清除部分血腫,降低顱內壓力,為后續手術贏得時間和空間。
到了手術的核心和關鍵,顯微鏡下暴露和夾閉動脈瘤,這個步驟至關重要,整個手術過程猶如拆彈般驚險,術中隨時都有再破裂出血的可能。所有臺上臺下的醫務人員精神高度集中,不敢有片刻松懈。通過整個團隊的不懈努力和精密合作,歷時3.5個小時的手術最終順利完成,不僅清除了血腫,也夾閉了破裂的動脈瘤,挽救了生命的同時也為患者解決了后顧之憂。此時已是翌日早晨7點,每位醫護人員也都已精疲力竭,但看到病人術后平穩的各項指標,大家都露出了欣慰的表情,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們戰勝了死神!
顱內動脈瘤介紹和治療
醫生們常把顱內動脈瘤稱為不定時炸彈,因為它隨時都有可能破裂,導致病人的死亡,那什么是顱內動脈瘤呢?
腦內血管豐富,如果血管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發生異常,在血液長期沖擊下,血管壁就會變薄,逐漸膨出產生動脈瘤,如果長在顱內,就叫做顱內動脈瘤。
為什么會患顱內動脈瘤?
先天性動脈瘤,最為多見,占80%~90%,大多呈囊狀。顱內動脈瘤多發生在腦底動脈環的動脈分叉處,此處與動脈中層最薄弱而又承受血流沖擊力最大有關;后天因素,與動脈硬化有關,稱為動脈硬化性動脈瘤,占10%~18%;感染性動脈瘤,又稱霉菌性或細菌性動脈瘤,占0.5%~2.0%;外傷性動脈瘤,又稱假性動脈瘤,占0.5%左右。
患顱內動脈瘤的人多嗎?
顱內動脈瘤是腦血管疾病中的常見疾病,據國外統計發生率在1%-2%,動脈瘤破裂數為每年10萬人中有16人,我國沒有進行過這方面的調查,不過患顱內動脈瘤后的治療率不到5%,因為其常常被誤診、誤治。
患顱內動脈瘤后有哪些危險?
顱內動脈瘤對人體的危害很大,可以導致病人偏癱、失語、昏迷、死亡。動脈瘤就像一個汽球,有一定的承受能力,當承受不住時就會破裂,這時血液就會流向腦組織,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室出血等,第一次出血的死亡率為15-20%,如果第一次出血后病人沒有死亡,也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很快就會發生第二次出血,這時的死亡率就高達80%,所以說這是一種非常兇險的疾病。
患顱內動脈瘤都有哪些癥狀?
如果動脈瘤較小并沒有破裂,則沒有什么臨床癥狀,因此很難診斷;如果動脈瘤較大,就會壓迫視神經,導致視力下降等;如果動脈瘤破裂了,病人就會感到劇烈疼痛、面色蒼白、出虛汗、意識障礙、偏癱,失語等癥狀。
哪些原因會導致顱內動脈瘤的破裂?
血壓增高、情緒激動等。
如何早期診斷、治療顱內動脈瘤呢?
以前需要進行有創的血管造影檢查,最近幾年神經影像學技術發展很快,像CT、磁共振血管造影檢查就可以發現顱內動脈瘤,而且檢查也沒有創傷,可以清晰的提供腦血管的圖像。
通過這兩種檢查就可以確診嗎?
CT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檢查的分辨率為1-2毫米以內,如果動脈瘤太小或比較復雜,就只能通過血管造像檢查來確定。
請問沒有破裂的動脈瘤是否一定需要治療?
如果臨床診斷是顱內動脈瘤,即使沒有破裂也需要進行治療,因為它隨時都有可能會破裂。
腦出血病人是否一定要做腦血管造影檢查?
如果是腦表面出血,就必須做腦血管的檢查,如果是高血壓引起的出血就不需要進行檢查。
如何治療顱內動脈瘤呢?
主要有開顱手術和介入栓塞兩種方法。
開顱手術:開顱后在顯微鏡下進行分離,夾閉動脈瘤,但夾閉時容易引起動脈瘤的出血,而且進行深層動脈瘤手術的風險較大,術后病人恢復也慢,有些病人也不適合進行手術,還可以進行微創血管栓塞動脈瘤的手術。
介入栓塞:開顱手術創傷較大, 90年代開展了新的可脫卸彈簧圈栓塞技術來治療顱內動脈瘤,彈簧圈是用鉑金制成,在微導管的指引下導入彈簧圈,堵塞動脈瘤,其操作性和安全性都很好,現已推廣應用在臨床之中,彈簧圈非常細,像頭發一樣。
彈簧圈放入腦內后,對腦子有影響嗎?
彈簧圈是由鉑金制成,很穩定,相融性也很好,所以不會影響腦子的功能。
治療效果如何?
這項治療安全有效,術后病人也恢復很快,我院介入栓塞術后90%以上的病人動脈瘤都全部栓塞住了,效果很好。
神經外科咨詢電話:0798-8222307
宋波 主任醫師、神經外科主任
擅長 腦外傷及嚴重創傷救治、腦脊髓腫瘤、腦血管病和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治療。
劉隆茂 副主任醫師、神經外科副主任
擅長 重型顱腦損傷、各種復雜顱骨骨折、高血壓腦出血、腦膜瘤、顱骨腫瘤的手術及其救治。
羅云華 副主任醫師、神經外科副主任
擅長 顱腦損傷、腦血管疾病、腦外傷的診治。
章志明 主治醫師、神經外科主任助理
擅長 顱腦損傷、腦血管疾病、腦外傷的診治。
廖榮芳 副主任醫師
擅長 腦血管病、神經重癥、顱腦外傷等疾病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