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老人突然暈倒 二院醫師伸出援手
接受采訪
事發現場
1994年出生的張海銖是市二院心電功能科的一名普通醫師。11月9日上午,張海銖結束了夜班工作乘2路車外出辦事。11點左右,正常行駛的公交車內突然有些許騷動,陸續有人在叫,“有人暈倒了”,“快幫忙!”
此時,靠近后門位置的張海銖迅速往前移動,只見有位剛上車不久的老人從座位上正往地上倒,旁邊的老伴扶都扶不住。學醫的張海銖大聲說道:“我是醫生,知道怎樣急救,大家都來搭把手,先把老人放平,注意通風,不要圍得太緊了。”張海銖一面和其他乘客將老人平躺,腿部放直,一面觀察具體情況,檢查老人的頸動脈,此時老人已經昏迷,沒有搏動,情況非常嚴重!她立即對老人實施心肺復蘇操作。這時,一名年輕的小伙子也加入了搶救。小伙子幫老人繼續施行心肺按壓,張海銖則用手幫老人打開氣道,搶救一直持續到120救護車趕到現場。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也是醫務工作者的福祉源泉。即便是在脫下白大褂的工作之余,他們始終懷著一顆治病救人的赤誠之心。當遇到身邊的陌生人突發疾病,他們會第一時間化身“超人”,拯救生命。看到老人倒地,張海銖沒有去想扶不扶的問題,而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上前搶救。問她當時有沒有什么顧慮時,張海銖愣了一下,隨即說道:“當時并沒有想這么多啊,就覺得這些是我應該做的,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加上我從小家里情況比較特殊,我是靠著社會上的好心人幫助才完成學業的。參加工作,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后,我的心愿就是希望通過自身努力幫助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每天進出醫院時,看到我們醫院‘仁醫濟民,健康致和’的醫院宗旨,潛移默化中也影響著我。日常工作中,感覺救人如同是呼吸一般自然,救死扶傷逐漸成為了本能。我想,如果當時換作我們醫院的任何一名職工,他們都會上前幫忙的。”
據了解,張海銖參加工作3年多,平時的實際業務能力在年輕醫生群體中相當不錯,得到了領導、同事們的一致認可。面對采訪,她不愿多提及個人的舉動,反而希望借助媒體這一平臺,呼吁市民:“適當學習些像心肺復蘇、簡單外傷處理的操作技能,萬一碰到突發疾病時,身邊不一定會有專業人員,此時必備的急救技能將有效幫助并很可能挽回一條條鮮活的生命。”質樸的話語背后,我們分明看到的是一位有醫者擔當,充滿正能量的90后青年人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