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 楊衛生:仁術還需持仁心
仁術還需持仁心
ICU 楊衛生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著有《大醫精誠》,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求含靈之苦…勿避險希、晝夜、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行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在此,主張醫家必須具備“精”和“誠”兩個方面。所謂“精”就是要具有精湛的醫術,所謂“誠”就是指醫生應具有高尚的醫德,明確指出學醫的人首先要具有仁愛的“大慈惻隱之心”、“好生之德”,要廉潔正直,不得追求名利,對病人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認真負責,不得浮夸自嘆,詆毀別人。只有具備“精”和“誠”的醫家才是“大醫”,即高尚而優秀的醫家。
祖國醫學繁榮發展離不開諸如孫思邈那樣的人。他們本著仁術、仁心治病救人,為后代的醫者樹立了榜樣。例如:扁鵲救世濟人敢于直言,華佗則是廣施人道不分貴賤,孫思邈則是為民救世的精誠,李時珍遍嘗百草著書濟世,而葉天仕卻是謙遜好學樹醫德…自古以來行醫者便十分注重道德修養,將“精誠”奉為圭臬,更是以實際行動詮釋著。上述的名醫均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也正因為他們畢生恪守著這樣的信念,才真正成為“歷代醫學家和百姓景仰的偉大先師”。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與此”。在一千多年前,孫思邈如是說,而一千年后的今天,千千萬萬的醫者依舊是如是行。2003年初“SARS”帶來的白色恐怖,讓劫后余生的我們依感心寒。此時,贊美的言語略顯蒼白,優美的詩歌變得平淡,風停了,鳥兒也不唱了,河水靜悄悄地流著。原來它們怕驚擾了長眠與此的醫魂們。為了搶救人民的生命,為了畢生的信念,在SARS那樣無硝煙的戰爭中,他們獻上了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
然而,醫生這個神圣的職業如今受到了威脅。縱觀這幾年,醫療糾紛此起彼伏,醫藥衛生事業已被列入了百姓最不滿意的行業之中。治病難,治病貴成了一個普遍的問題。醫患關系日益緊張,人們漸漸對醫生失去了信心。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是勇往直前,還是明哲保身呢?在我們剛剛步入神圣醫學殿堂的那一刻,“醫學生誓言”早以給了我們回答:“我志愿獻身醫學,熱愛祖國……救死扶傷,不辭辛苦,執著追求……”我們曾莊嚴宣誓,是對歷代醫魂宣誓,以自己的靈魂起誓,而我們要做的是履行諾言,要銘記的是“性命相托”的重任。醫患關系緊張歸結為醫療體制的不完善和醫德醫風問題。我們不得不反思這樣的情景,我們不能推卸醫患關系中醫者負的主要責任,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在的一些醫生雖技藝精湛,但醫德甚差。只有“精”是成不了大醫的。“醫為仁術,凡名利心重,責任心差者,不能授之。”(徐大桂,近代醫學家)。要想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首先必須要努力加強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使他們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地位。
每個醫生都應捫心自問,我是為什么而學醫的,是為救人,還是為謀利。在給病人治病時要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假如我是病人會怎樣?如為“救人”而學醫,那么對病人就會有一顆赤誠的心,一心赴救,就是一名高尚的,具有仁愛道德精神的醫生。醫生是個特殊的職業,“醫本仁術,醫學是一門以心靈溫暖心靈的科學”(吳孟超)。我們不能有絲毫的松懈,因為我們的手中握的是人命。當然醫生也是一個很有成就感的職業,當你挽救就了一名奄奄一息患者的生命,當你看到病人康復后綻放的笑容,你會覺得自己做了一件最偉大的事。
對我而言,步入工作崗位不久,扎實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實踐的鍛煉,才可以成為醫學的棟梁之才。但“欲成才,先成人”,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務工作者,首先要學習的便是醫德,只有具備“醫德”才能稱得上是一名好醫者!其次是努力學習專業技術掌握一技之長才能更好的為患者服務。醫德醫術并重,這樣才是德才兼備的“大醫”。“醫德和醫術是醫生的靈魂”(湯釗猷)。醫海博大精深亦一時難以參透其中的奧妙,前人已做出典范,而我們要做的則是效尤先人,必須牢記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養成對工作極端負責的工作作風,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工作習慣,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總之,為了大眾健康,我們須盡畢生之力做到“精誠”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