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二醫院成功開展消化內鏡下胃早癌微創切除術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胃鏡只是用來檢查胃病一種診斷檢查工具,是醫師手中的一把“照妖鏡”,隨著內鏡檢查的運用普及,如今很多疾病都可以在內鏡下完成。比如“早期胃癌,早期食管癌,結腸息肉等,都可以通過內鏡直接切除,于是,內鏡治療成為一種新型手術治療方式,從“照妖鏡”進化為“屠龍刀”。
近期市二醫院消化內鏡中心用內鏡這把超微創“手術刀“成功為一名70歲老年胃早癌患者實施胃早癌切除術。
患者,陳某某,男,70歲,于2019年7月12日因“上腹部飽脹不適1月余”就診我院門診,由程方喜主治醫師行胃鏡檢查提示:胃體大彎側見一大小約2.0cm巨大不規則糜爛面,考慮早癌可能,遂行病理檢查,病理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遂收住入院。超聲內鏡示:胃體大彎側見一大小約2.0*1.9cm黏膜增厚,黏膜下層完整,考慮黏膜內早癌。經醫療組討論,超聲內鏡提示病變局限于黏膜層,未累及肌層,有行胃早癌剝離術(ESD術)手術指征,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后,擬行胃早癌ESD術。
7月22日上午,在消化內鏡中心醫護人員與麻醉科醫師密切協作下,程方喜主治醫師成功實施切除手術。用時1小時,術中出血少(約5ML左右),手術當天患者即步行回病房,術后3天,患者好轉出院。
內鏡下微創手術ESD術,與以往常規手術及腹腔鏡比較,內鏡下微創手術具有體表沒有任何傷口,保留器官完整性,恢復快,安全系數較高,費用低等優勢。
近年來,市二醫院已成功開展內鏡下黏膜下剝離術(ESD術)及黏膜下腫瘤切除術20余例,目前內鏡下早癌診治達到省內先進水平。
科普:
內鏡粘膜下剝離術(ESD)是目前治療胃腸道早癌及癌前病變的新型微創方法,在避免外科手術及保留器官的同時,可達到與外科手術一樣的效果,它是指在內鏡下,使用高頻電刀與專用器械,將胃腸道病灶(包括胃腸道早期腫瘤)與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層逐步剝離,以達到將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胃早癌可實現較高的整塊切除率(92%~97%)和完整切除率(73.6%~94.7%),5年總生存率和5年疾病生存率分別為96.2%~97.1%和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