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貼預約開啟!
在當前梅汛期,強降雨頻發,不少人因此出現發熱、咳嗽等不適。即使癥狀消失,體力和精神仍然難以恢復?這是“陽氣”受損的表現!
怎么辦?無需中藥或扎針,三伏貼輕松補陽氣!
為滿足廣大市民的健康需求,市第二人民醫院中醫科現開展三伏貼、三伏灸等治療項目,需要調理身體的市民朋友,可現場或致電咨詢預約。
伏前加強貼:7月5日-7月15日
初伏貼:7月15日-7月24日
中伏貼:7月25日-8月13日
末伏貼:8月14日-8月23日
(一般成人貼敷1-2小時,兒童半小時。根據個體差異,貼敷時間也可以做適當調整。)
治療地點:
二院內科大樓12樓中醫科住院部
二院門診大樓5樓中醫科門診
咨詢熱線:8201993
三伏貼的由來
“三伏貼”源自清代《張氏醫通》記載的白芥子發泡療法。藥物以白芥子、甘遂等辛溫散寒中藥調配而成。“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于陽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三伏貼的治病原理是源自于《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春夏之際正是陽氣升發之時,而夏季伏天陽氣最盛之時,此時通過貼敷三伏貼能加強其溫通經絡,補益陽氣,健脾和胃,扶正祛邪的作用,以此達到治療疾病、預防疾病、養生保健等目的。
三伏貼的適應癥
呼吸類疾病:咳嗽、哮喘、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鼻炎、慢性咽炎、體虛易感等;
消化類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不良、慢性腹瀉等;
風濕免疫病: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
疼痛類疾病:關節疼痛、肩周炎、頸椎病、腰椎病、帶狀皰疹后遺癥等;
皮膚病:蕁麻疹、凍瘡、硬皮病等
婦科疾病:寒證引起的痛經、月經不調、不孕不育等;
兒童疾病:經常感冒、咳嗽或流清涕,厭食,生長發育遲緩等;
治未病:免疫低下的亞健康人群;
三伏貼禁用人群
1.貼敷部位的皮膚有創傷、潰瘍、感染者。
2.對敷貼藥物或敷料成分過敏者。
3.過敏體質、瘢痕體質者。
4.急性發熱性疾病及多種感染性疾病的發熱期。
5.咯血、衄血或易出現口腔潰瘍等內火較重者。
6.經醫生臨床確定不適宜使用的患者。
每年貼幾次?
每年根據季節的情況及伏天的長短決定貼敷次數,常規5-10次。比如今年氣候特點,應該在夏至前就可以開始了,一般到末伏結束,大約為6次。
三伏貼常用適應癥有哪些呢?
呼吸疾病:虛人感冒、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等;
胃腸疾病:慢性胃炎胃潰瘍引起的胃脹、胃酸、胃痛等,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腹瀉;
婦科疾病:月經不調、痛經、產后頭痛、產后風等寒癥;
兒科疾病:遺尿、厭食等(虛寒性);
骨科疾病: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頸腰椎病、軟組織勞損;
其他疾病:四肢寒涼怕冷,免疫低
三伏貼的注意事項
由于三伏貼是白芥子發泡療法,故貼敷后局部皮膚微紅或有色素沉著、輕度瘙癢均為正常反應。貼敷后皮膚局部出現刺癢、灼熱、疼痛感覺時,應立即取下藥膏,清除局部殘余藥物,禁止抓撓,不宜擅自涂抹藥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責任編輯 | 祝心韻
校 對 | 張 穎
一 審 | 朱亞平
二 審 | 王海波
三 審 | 李映坤
文稿來源 | 中醫科 焦愷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