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再呼吁:記住院士的建議,過了45歲,一定要做次腸鏡!
假期過后,科室里變得更加忙碌,內鏡室的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胃鏡、腸鏡、超聲內鏡、內鏡黏膜切除術(EMR)......時光在悄悄地流逝,候診大廳的患者越來越少,8號操作間的最后一名患者準備行結腸鏡檢查。
這是一位50歲的男性患者,因反復便血3月余就診,伴有消瘦,無其它不適,自述有痔瘡病史多年,所以一直沒有來做腸鏡。
患者一直以為只是痔瘡這么簡單,但很多情況下病情并非如此。令人擔心的情況還是出現了:
距肛緣5~8cm處直腸見一隆起新生物,占據腸腔2/3周,表面充血糜爛明顯,中央凹陷并見一不規則潰瘍面。
很顯然,此病灶妖氣十足,絕非善類,在腸道里已經養了好多年,腸鏡早就應該來做了!常規活檢,限期手術,希望肛門能夠保住。
患者年過半百,此時正是家中的頂梁柱,我不禁為這不幸的結果感到惋惜,也為這遲來的腸鏡感到遺憾。在臨床上,也時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為什么有些人健康意識會這么淡呢?
記得在2019年智慧健康發展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教授做了《如何提高我國結直腸癌早診早治水平》主題的演講。演講中,李兆申院士強調:如果你超過45歲還沒做腸鏡的話,年底之前你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做一次腸鏡管你五年、十年沒問題,你不會得結直腸癌。
有些人可能覺得話說得有些夸張:我身體好好的,沒有什么不舒服,體檢各項化驗指標都正常,為什么要做腸鏡啊?況且聽說做普通腸鏡那么難受,麻醉腸鏡又有副作用。
結腸鏡檢查到底有多大作用呢?我們姑且先看看一些數據吧!
1 我國消化道早癌診斷率只有15%左右
國家癌癥中心2019年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近十幾年來,我國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明顯上升態勢,防控形勢嚴峻,平均每分鐘有7個人被確診為癌癥,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癥,且惡性腫瘤發病率每年保持著3.9%、死亡率保持2.5%的增幅。
消化道腫瘤依然是我國主要的惡性腫瘤,約占國內所有腫瘤病例的一半。在發病率最高的前6種癌癥中,胃腸道腫瘤占據了三席:依次為胃癌、結直腸癌和食管癌。
面對著如此嚴峻的癌癥防控形勢,遺憾的是,目前我國消化道早期腫瘤的診斷率不高,只有15%左右,遠低于同為消化道腫瘤高發的日本和韓國(70%以上)。我國85%左右的消化道腫瘤患者被確診時已經到了中晚期,五年生存率很低,而且患者及其家庭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要面臨巨額的醫療費用。
2 消化道早癌主要的癥狀、唯一的癥狀就是沒有癥狀
王貴齊教授曾指出:
消化道早期癌癥(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主要的癥狀、唯一的癥狀就是沒有癥狀;它不是查出來的,無論你查不查,它都會在那里,不能因為我們有癥狀了才到醫療機構去做篩查。
在沒有癥狀的人群當中,有2%的人可被確診為癌癥。而患者一旦出現了癥狀,包括體重減輕、食欲下降、貧血、黑便等,往往已經是中晚期了,此時生命已進入了倒計時。
李兆申院士表示,結直腸癌從結直腸息肉慢慢病變到晚期轉移不是一兩個月、一兩年的事,它的周期約有15年。這就意味著給了我們預防的機會,只要我們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息肉并切除之,就可以把癌癥扼殺在搖籃之中。
著名臨床醫學雜志《柳葉刀》曾發表研究稱,一次腸癌篩查可以使發生腸癌的風險降低超過三分之一,并且可以挽救無數的生命。85%以上的結直腸癌來自未經治療的腺瘤性息肉,這是個漫長的過程,過程大致如下:
息肉→小腺瘤→大腺瘤→低級別上皮內瘤變→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期腺癌→晚期腺癌。
腸鏡篩查時我們發現了腸道里的息肉并將之切除,這樣就可以避免它發展為癌癥從而預防腫瘤,降低結直腸癌發病率,這是基本的規律。
即使息肉已經癌變了,但只要還是早期,大部分可獲得良好預后,5年生存率超過90%,部分可行內鏡微創治療獲得根治,所以說腸鏡檢查是篩查結直腸癌非常有效的辦法。
3 我國結直腸癌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
年齡是惡性腫瘤發生最常見的危險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致癌因素的累積效應、機體修復功能消退、基因突變風險增大以及免疫系統功能減弱,癌癥的發生風險顯著增加。
結直腸癌的發病也越來越年輕化,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其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45歲左右的中青年罹患的情況越來越常見。在過去的篩查策略和現行的大多數臨床指南中,大多數都建議以50歲作為合理的結直腸癌篩查起始年齡,隨著研究的深入,目前一些機構倡導篩查從45歲開始進行。
4 腸鏡檢查,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痛苦
雖然說腸鏡檢查是篩查結直腸癌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但其實很多人是心存拒絕的,感覺太受罪,有些人甚至聞之色變。很多人年年做各種各樣的體檢,但就是不愿意做腸鏡檢查。
殊不知,遲來的檢查或許會讓潛在的腸道腫瘤在悄悄的發生和發展,從而錯過了早癌發現的好機會。與其后來受苦受罪、花錢還活不長,為什么之前不坦然接受腸鏡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呢?
其實腸鏡檢查的感受因人而異,有些人沒啥感覺,有的人卻無法耐受,這固然與受檢者的身體狀態和操作者的水平相關。而有的醫生更狠,都能夠自己給自己做腸鏡,于光教授(于光內鏡醫師集團CEO)曾坐著給自己做腸鏡并撰文記錄,引發網友和同行點贊?梢娔c鏡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受,也沒有那么可怕。遲來的檢查帶來的可能是后悔,這不是還有無痛腸鏡嗎?
無痛腸鏡即靜脈注射適量的麻醉鎮靜藥物,使患者在數秒內進入睡眠狀態,全身放松后再進行檢查,檢查過程中,患者沒有任何痛苦。所用藥物起效時間短,代謝速度快,檢查結束后,患者很快清醒,無明顯不適。正如很多過來人切身的感受:在睡夢中就輕松完成了腸鏡檢查,再也不用擔心普通腸鏡帶來的恐懼和痛苦。
隨著麻醉技術的發展,目前研究表明,無痛腸鏡時的麻醉對身體的影響可忽略不計,對大腦也不會產生實質性的損害,是安全有效的,已受到了醫患雙方的肯定。在操作期間,麻醉醫師將全程保駕護航,判斷和掌握鎮靜的程度,積極防治麻醉期間可能發生的并發癥,為內鏡醫師創造最佳條件。
5 腸鏡檢查,你準備好了嗎?
李兆申院士曾多次強調:消化道腫瘤篩查應上升到“國家計劃”,公眾一定要知道篩查的重要性,變被動體檢為主動體檢,變被動檢查為主動預防。
如果你超過45歲卻從來沒有做過腸鏡的話,無論你是否有癥狀,無論你是否有危險因素,無論你是否為高危人群,記得年底之前一定要做一次腸鏡!
如果你還是不想做腸鏡,那么我只能告訴你:年輕人,請愛惜自己的身體!有些時候,生命可以很堅強,也很多時候,生命卻真的很脆弱。生與死之間,有時就是一次腸鏡的距離!一次腸鏡的受益,往往出乎你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