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知多少?
便秘是常見的臨床癥狀,在生活中飽受便秘困擾的人不在少數。它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部分患者反復就醫或濫用瀉藥,增加了不少醫療費用。為此,市二醫院消化內科,精心準備了這期科普。
什么是便秘?
便秘是一種癥狀,表現為排便困難和 (或)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干硬。排便困難包括排便費力、排便費時、排便不盡感、肛門直腸堵塞感和需輔助排便。排便次數減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為6個月。
便秘的患病率如何?
隨著飲食結構改變、生活節奏加快和社會心理因素影響,慢性便秘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我國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為4.0%-10.0%。慢性便秘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
北京地區的調查發現,便秘的癥狀譜以排便費力最為常見(76%),其他癥狀依次為排便次數減少(65%)、排便不盡感(54%)、大便硬結(52%)、肛門直腸堵塞感(36%)和需輔助排便(18%)。
便秘有哪幾種類型?
根據有無臟器器質性病變因素,便秘可分為功能性便秘和器質性便秘。
什么是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是指無明確臟器器質性病變引起的便秘,主要包括:
(1)不良的飲食習慣:如進食過于精細、進食量少或食物中缺少纖維素,同時不注意補充水分,使食物殘渣缺少對腸道的有效刺激,在腸道內停留過久,其中水分被過度吸收,糞便干結成塊而形成便秘。
(2)不良的生活習慣:久臥久坐、缺乏運動 、生活不規律、沒有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都會使腸道蠕動減弱,降低腸道神經細胞的興奮性,使排便反射難以形成,最終導致便秘。
(3)結腸運動功能紊亂:常見于腸易激綜合征,系由結腸及乙狀結腸痙攣引起,部分患者可表現為便秘與腹瀉交替。
(4)腹肌及盆腔肌張力不足:排便推動力不足,難以將糞便排出體外。
(5)精神因素:精神壓力大、精神衰弱、焦慮、抑郁、失眠等精神因素打亂了正常的排便習慣。
(6)藥物因素:引起便秘的藥物很多,主要有制酸劑、胃腸解痙藥、降血壓藥、抗腫瘤藥、抗哮喘藥、抗抑郁藥等,其中抗腫瘤藥和阿片類止痛藥物最為常見。
器質性便秘的病因有哪些?
引起便秘的器質性疾病主要包括結腸原發疾病、腸道外病變和全身性疾病。(1) 結腸原發疾病:如結腸良惡性腫瘤、先天性巨結腸、或腸道內炎癥、腸扭轉、腸套疊等引起的腸腔狹窄或梗阻。(2)腸道外病變:如腹腔或盆腔內腫瘤的壓迫、肛周膿腫、痔瘡等引起大便排出通道受阻。(3)全身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糖尿病、尿毒癥、高鈣血癥、低鉀血癥、腦血管意外、截癱、多發性硬化、皮肌炎等,可使腸肌松弛、排便無力而導致便秘。
便秘有哪些危害?
長期便秘危害多多,以下列舉幾項便秘對人體的危害:
(1)誘發心理疾病:長期便秘,部分患者易出現失眠、煩躁、抑郁、焦慮等精神心理障礙,可影響工作、學習及日常生活。
(2)誘發腫瘤:如果出現長期便秘情況,由于胃腸蠕動減慢,干燥的糞便在腸道內滯留時間較長,會對腸粘膜的上皮細胞造成刺激,使其出現異常轉變,容易誘發結直腸癌。
(3)誘發心腦血管疾病:便秘患者通常會用力排便,可使腹壓長時間增高,減少了回心血量,同時使顱內壓持續增高,易導致惡性心律失常及腦血管意外的發生,從而危及生命。
(4)直腸脫垂和肛周疾病:便秘患者排便時間延長可導致不同程度的直腸脫垂和肛周疾病,如痔瘡、肛裂等,出現便血、肛門疼痛、肛周炎等。
(5)便秘可使腹部脹滿,產生惡心、厭食、營養不良等。
便秘如何治療?
對于長期便秘和無明顯原因突發便秘的患者,應常規行腹部檢查,除外器質性病變因素,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緩解便秘癥狀。功能性便秘占便秘大多數,一般采取合理的飲食習慣,避免偏食及進食過少或進食過于精細。適當進食粗糧及含纖維素較多的蔬菜水果,并養成適量飲水的好習慣。根據自身情況,盡量固定排便時間段,形成條件反射,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增加體育鍛煉,避免久臥久坐;勞逸結合,緩解工作壓力,積極調整心態,大多數便秘是能夠改善的。必要時可根據情況服用一些瀉劑藥物及灌腸等治療。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市場上銷售的清腸、排毒養顏類保健品都含有蘆薈、大黃等蒽醌類藥物,長期服用會發生結腸黑變病,千萬不能長期服用;長期使用開塞露通便,會產生依賴,使排便更加困難。使用通便藥還是要根據循證醫學證據來選擇,盡量選擇A級藥物。(A級為推薦最高級別,見下圖)。對于長期便秘且改善不明顯的患者,還是需要去醫院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