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三年艾 郎中不用來 居家保健有一寶——艾葉
艾葉,又稱艾草,是一味常見中草藥,也是一種野菜,可以食用。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祛濕止癢之功效。古語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說法。
古人認為,艾葉可辟邪,因此,每到端午,民間有門前掛艾葉的習俗。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艾葉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靈樞·官能》記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就明確了艾灸的適應證。
艾葉的保健功效
(一)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艾葉外用以火灸較為廣泛——也就艾灸。就是借助艾葉燃燒時發出的藥力和溫熱刺激,用以熏灼特定的穴位,達到祛病養生的目的。
(二)治療各種婦科疾病、急慢性炎癥。艾草用途甚廣,尤其在婦科疾病中的應用最為引人注目。中醫理論認為,艾草性溫,味苦、辛,主治吐血、咯血、便血、崩漏、胎動不安等婦女常見病。此外,艾草對風濕性關節炎、寒性泄瀉、支氣管炎、腸炎、急性尿道炎、膀胱炎等急慢性炎癥皆有療效。
(三)抑制或殺滅多種致病細菌。艾葉中的揮發油(香味成分)對多種致病細菌均有抑制或殺滅作用。燃燒時不僅能抑制或殺滅周圍環境中的細菌,還可分布于人口鼻呼吸道中,能殺滅進入口鼻呼吸道中的細菌,并且能在口鼻中形成一道微膜屏障,阻止細菌的侵害。通過燃燒艾葉煙熏或煎煮艾葉洗浴,由于高溫其香味成分揮發更徹底,效果會更好。
(四)增強免疫力。以艾葉為主制成的消毒香,能顯著提高健康人鼻分泌液中特異性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長期應用艾葉洗浴也能增強人體的免疫機能,增強抗病能力,可明顯減少流感的發生率。
艾葉的幾種常見用法
戴。古時端午節人們有戴艾葉香囊的習慣,制作艾葉香囊,將艾葉打磨成艾絨,塞入碎布縫制的袋內即可,戴在身上,可以提神醒腦。
洗。艾葉有理氣血、逐寒濕、止血、安眠、溫經的功效,對毛囊炎、濕疹有一定療效。將艾葉放在澡盆中用沸水沖泡5—10分鐘,取出艾葉,加水調至適宜水溫即可沐浴;曬干的艾葉放入泡腳桶,用沸水浸泡一陣,放置為溫水后泡腳15分鐘左右,神清氣爽。
吃。中國古人就有食艾葉的習慣,艾葉粥清涼解暑又易消化。艾葉煮雞蛋,能幫助調經。
灸。用棉紙包裹艾絨制成的圓柱形長卷就是艾條,艾條主要用于艾灸。艾灸是中國最古老的醫術之一,屬中藥外治法,可溫經散寒,行氣血,逐寒濕,適用于風寒濕痹,肌肉酸麻,關節四肢疼痛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