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藥物的認識誤區,藥師來“糾錯”
誤區1:感冒就用抗菌藥物
引起感冒的因素有兩種,一種是細菌,一種的病毒,而絕大多數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病毒引起的感冒使用抗菌藥物是沒有療效的,應針對性的使用抗病毒的藥物治療。只有當病毒引起的感冒的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引起持續性高熱、膿痰、咳嗽等就是繼發細菌性感染的征兆了,這時就需要使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
誤區2:抗菌藥物是萬能的——很多人在腹瀉、有小傷口時,會自行服用抗菌藥,覺得這樣會預防感染
抗菌藥預防感染只能在特定情況下使用,有嚴格的適應癥,如做結腸和直腸手術前可使用等。若在沒有感染性疾病的情況下,動不動就使用抗菌藥來預防,反而會引起細菌耐藥和體內菌群紊亂,增大感染風險。如果出現輕微感染如皮膚表面的小癤腫等,只要身體健康,抵抗力正常,均能自行痊愈,無需使用抗菌藥。
誤區3:隨意自行調整劑量
很多人在應用抗菌藥物時不能做到按時、按量、按療程。在病情較重時,患者能夠嚴格遵從醫囑正確服藥。一旦病情得到控制,便隨意減量或減少給藥次數,甚至自行停藥。減少給藥劑量或減少給藥次數通常導致藥物在體內的血藥濃度不足,使得感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甚至誘導耐藥菌的出現,增加了治療的難度。隨意停藥還可能導致細菌卷土重來,使得治療失敗。另外,還有些病人認為自己感染嚴重,便自行增加劑量,服藥劑量超過醫生醫囑劑量,認為這讓病情好轉更快。實則不然。大劑量用藥可以導致毒副作用增加,對于腎功能不好的病人、老年人、兒童有時還需要減量用藥。所以,只有遵從醫囑,選擇最恰當的劑量,才能平衡利弊,有效控制感染的同時,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誤區4:多用幾種藥好得快——同時應用多種抗菌藥物,治療感染就能萬無一失了。
很多病人和家屬都存在著這樣的誤解,為了使感染迅速控制,他們通常選擇幾種抗菌藥物同時應用。這種“撒網式”的治療方法是不可取的。因為每種抗菌藥物的抗菌譜都不盡相同,同時用藥可能導致抗菌譜重復,失去聯合用藥的意義,還可能導致毒性疊加,造成嚴重的不良反應。選擇抗生素不能夠自行判斷、自行購買,一定要在醫師或藥師的指導下,因為只有合理的選擇抗菌藥物,才是達到事半功倍的療效。
誤區5:抗菌藥越“高級”越好——有患者覺得藥越貴越好,越新越好,抗菌藥也不例外
每種抗菌藥都有自身的特性,各有優勢劣勢。所謂“高級”,一般是針對藥物新舊和價格而言,并非指對某種感染更有效。選用抗菌藥,需要因病、因人選擇,對癥下藥。盲目用“更高級”的,易引起耐藥,可能在今后出現較嚴重的細菌感染時無藥可用。因此適合的抗菌藥就是最好的,并不是越貴的越好,也不是越新的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