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如何調理養生?
夏季萬物繁茂,生機勃勃,是一年當中的陽氣最足的時候,炎熱的夏天氣溫飆升,人們容易產生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困倦煩躁等不適癥狀。《黃帝內經》的智慧告訴我們,人體的內環境必須與自然界這個外環境相協調、相一致。夏天我們該如何順應季節的發展,調理自己的身體呢?
總結來說就是要:養心養脾、增酸祛濕,無厭于日,不撤姜食,以熱制熱,多吃瓜果。
養心養脾
天氣炎熱時,夏季陽氣旺于外,心氣旺盛,人的心情也容易煩躁,因此夏季應以寧心安神為要務,預防“情緒中暑”。
具體而言,就是盡量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避免情緒過于起伏激動,心安則血暢,血暢就神清氣爽。
夏天氣溫升高,很多人喜歡喝冰鎮飲料解暑解渴,雖能享一時的涼爽,卻不知這樣不僅心臟容易受累,脾胃也跟著受損。過冷的食物進入消化道后,會引起血管收縮,減少胃腸血液供應,使食物難以消化,嚴重者還會引起胃痙攣。
這些冰鎮的食物,并不能把熱量從體內帶出去,反而使熱量憋在體內,散發不出去。因此,不要大量的攝入剛從冰箱取出來的冷飲,最佳的解暑飲料是溫水。
增酸祛濕
夏季,人體臟腑肝氣漸弱,心氣漸強,飲食上可以吃些酸的食物,如番茄,檸檬,醋等。暑季不僅氣候炎熱,經常會下雨,高溫高濕,長時間呆在空調里,人體容易罹患“暑濕病”。可以吃一點健脾祛濕的食物,比如紅豆,薏仁米,燕麥,淮山等,同時要避免久坐,適當運動。
無厭于日
無厭于日的意思就是不要過分討厭太陽,雖然我們在夏天反對暴曬,常常躲著太陽,夏天的這種熱其實是有利于動植物的生長至秋天孕育果實。人也是一樣,不要排斥出汗,我們應順應人體陽氣走向體表的趨勢,出汗排濁,有利于我們的身心健康。立夏以后氣候變化比較顯著,白晝時間較長,應夜臥早起、睡好子午覺,養成午睡半小時左右的習慣,午睡時間不宜過長,午睡時間過長反而會讓人沒有精神。
不撤姜食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這里我們說的是新鮮的姜,為什么要吃姜?因為夏季炎熱,環境溫度高,人體要不斷向外散發熱氣,人體的陽氣便減少了,中醫認為,夏季更容易生寒,生冷。此時吃姜有助于散寒祛暑,開胃止瀉,讓身體更加和諧平衡。早上吃三片醋泡姜,能健脾胃,助消化,發陽氣。
以熱制熱
夏天最適合以熱制熱調養身體。夏天本來應該是熱烈、奔放、皮膚開泄、出汗的季節,不應該長時間躲在空調房里,空調溫度不宜過低。相反,我們可以趁一年之中最熱的季節調養我們的身體,冬病夏治。適當的出汗,既有利于散熱,也可以預防冬季常見病。例如洗熱水澡、泡熱水腳、喝熱茶、做艾灸、熱敷肚臍等,可達到促進汗腺分泌,增強代謝,加快散熱降暑的作用。
多吃瓜果
夏季人體出汗多,腸胃消化吸收功能也比較薄弱,飲食方面宜進食清淡、易消化、水分多的瓜果蔬菜,例如西瓜,葡萄,水蜜桃,苦瓜,綠豆湯等。
市二醫院中醫科咨詢電話:0798--8201993
中醫科專家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