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上山容易下山難?答案在這里...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所說的腿指的就是我們的膝關節。
隨著年齡的增長,膝關節將發生老化,老化首先出現在關節表層的關節軟骨,隨著膝關節的不斷往復運動,關節表面的軟骨不斷磨損、變薄、缺失,最終導致骨與骨直接磨擦,出現典型的骨關節炎癥狀。
骨關節炎患者往往訴膝關節疼痛,打軟腿,絞鎖,僵硬等,活動活動關節疼痛有時反而有所緩解,不過停下來又出現疼痛,也有的表現為上下樓梯時關節疼痛,特別是下樓梯時疼痛明顯,俗稱“上樓容易,下樓難”。之所以會出現上樓容易下樓難,這其實是與膝關節在不同負重狀態時膝蓋骨(髕股關節面)所承受的壓力大小有關,上樓時膝蓋骨承受的力量是體重的2.5倍,而下樓梯時膝蓋骨所承受的力量為體重的3.5倍,“上山容易,下山難”也是同樣的道理。
關節老化,換句話說就是骨關節炎,對于每個人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都不可避免,然而,肥胖、不正確的運動及過度使用、創傷等卻可加速骨關節炎的發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骨關節炎的大軍,使得骨關節炎現已越來越年輕化。
減少膝關節的負荷,保持適當的體重指數(BMI)以及適當的鍛煉能有效緩解骨關節炎癥狀及延緩骨關節炎的發生,這也是骨關節炎保守治療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其他治療措施能發揮優良效果的重要保障。
減肥,保持合適的體重指數(BMI)
對著上圖,看看您的BMI在哪個區域。體重越大,BMI也就越大,意味著膝關節的負荷也越大,超重勢必增加膝關節的負荷,因此肥胖的人更易提前患膝骨關節炎,另外肥胖還可通過代謝過程的中間產物誘發膝骨關節炎。所以減肥,保持合適的體重指數(BMI)是保護膝關節最基本的措施。
日常活動中,可以練習太極,下蹲,騎自行車,有條件的還可通過游泳,年輕人還可通過難度更大的瑜伽來鍛煉。
中國的太極功,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也在練習,但上圖的下勢動作明顯太低了,左膝蓋超過腳尖太多(紅線標記),結果可能是太極沒練成,反倒先練出了骨關節炎。
坊間傳“日蹲300次,百病除”,雖然不全正確,但在某在程度上反應了下蹲的益處。練習時要摒棄下蹲越低越好的錯誤觀念,下蹲必須遵循"膝蓋不超過腳尖,腳尖與膝蓋的方向一致"的原則,過于下蹲將加重膝關節軟骨的損傷。
騎自行車可以預防因為老化造成的肌肉萎縮,同時增加肌肉質量,有專家建議每日騎自行車30分鐘以上,有利于膝關節的保養。
游泳時身體漂浮在水中,關節不承受體重,所受負荷小,既能保證關節的活動又能鍛煉肌肉力量,心肺等多器官功能均能得到鍛煉。
瑜伽的很多動作對膝關節都有拉伸的作用,這對膝關節特別有利,但練起來難度大,年齡大的患者不適合。
跨過膝過節有兩組重要的肌肉,大腿前方有股四頭肌,大腿后方有腘繩肌,股四頭肌收縮變短,膝關節伸直;腘繩肌收縮變短,膝關節屈曲,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股四頭肌及腘繩肌主要做的動作是收縮變短,未能得到很好的“拉長/伸”訓練。
無論是預防膝骨關節炎還是為了改善骨關節炎癥狀,研究表明對膝關節周圍肌肉進行拉伸訓練相當重要,拉伸訓練在平時的鍛煉中易被忽視,而其恰恰在膝關節的保養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拉伸訓練不但可增加肌肉彈性、力量,另外拉伸相當于牽引,可將變窄的關節間隙牽開,緩解關節腔內的壓力,從而也減輕疼痛。
紅色桃心分割線
既然膝關節周圍肌肉進行拉伸訓練這么重要?那有沒有簡便易行的方法呢?市二醫院骨科主任呂志華告訴您,下面這些練習可拉伸股四頭肌與腘繩肌,不需要特別的工具及條件。
股四頭肌拉伸訓練
腘繩肌拉伸訓練
拉伸練習的方式很多,大家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適合自身的練習方式,練習的過程中要輕柔,用力過大可能會造成肌肉拉傷,另外需要堅持鍛煉,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呂志華主任特別提醒:對于關節活動度差的人可由家人或借助一些簡單的工具協助完成,練習應循序漸進,剛開始動作的幅度不宜過大,能感覺到大腿前方或后方有拉伸、繃緊的效果就行。
骨科專家介紹
呂志華,本科學歷,市政協委員,市黨外高級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現任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骨科主任,主任醫師。江西省骨科專業委員會委員、省醫師協會骨科分會常務委員、景德鎮市骨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入選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景德鎮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曾獲全國、全省醫藥衛生系統先進個人、景德鎮市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貼。從事骨科專業30余年,擅長脊柱和關節外科,并帶領科室率先在我市開展了多項新技術,整體實力居全市領先地位,多項技術達到省內先進。開展了復雜骨盆骨折和髖臼骨折內固定技術100余例,全髖翻修術和全膝關節置換術近500例;脊柱外科方面開展了頸椎前路、后路手術和前后路聯合手術,頸椎的椎弓根釘技術,脊柱腫瘤手術,RSS內固定技術,椎體成型等1000余例,填補多項市內空白。個人年手術量達600余臺。主持市級科研項目10余項,其中2項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發表省國家級論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