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防治
時間:2015年01月31日 信息來源:本站原創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發生丘皰疹為主要特征的兒童傳染病。患兒咽喉、唾液中的病毒以飛沫形式傳播,皰疹液及糞便中的病毒經手感染及排泄物污染水源傳播,潛伏期2—7天,多發于夏秋季節,3—6歲發病率較高,病程為7天左右,年長兒及成人感染后多無癥狀,可自愈;極少數感染者可引起心肌炎、腦炎等并發癥。
初期一般表現為發熱1—3天,可有噴嚏、咳嗽等感冒樣癥狀及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口腔及咽部多有米粒大小的皰疹,周圍繞有紅暈,1—2天后因皰疹潰破形成潰瘍可出現口痛、咽痛、拒食、厭食等;皮疹多與口腔黏膜皰疹同時出現,先為玫瑰色紅斑、斑丘疹,可變成皰疹;大多數患兒在發病期內斑丘疹多于皰疹,皰疹一般不潰破,多在2—4天后吸收;皮疹有離心性分布的特征,主要發生在手掌、足跖部,有的患兒在臀、膝、踝、肘、腕等部位也可見到。
本病的治療主要采用對癥支持療法,輔以抗病毒藥物、解熱劑,中醫藥治療有較好療效。中醫以利濕清熱、解毒透疹為主要治法。前期邪侵肺胃,宜用銀翹六一散;典型癥狀期毒在氣分,宜用甘露消毒丹;口腔潰瘍期毒熱傷陰,宜用竹葉石膏湯、錫類散;恢復期肺胃陰傷,宜用益胃湯。
及時發現和隔離患者是控制流行的主要措施,患兒應及時就醫,并適當隔離,一般隔離2周。對患兒口腔排出物及糞便、玩具、食具、便器應嚴格消毒,以防止傳播。未病兒童應避免與患兒接觸,注意飲食和飲水衛生。密切接觸者可用大青葉、板藍根等口服以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