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健康教育
社區是相對獨立的地域性社會,是社會的“細胞”單位,是宏觀社會的縮影。加強社區行動,開發社區資源,動員人人參與,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發展的重要策略。社區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領域,開展社區健康教育,為社區健康目標服務,是我國衛生保健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對人類健康與社會發展的雙向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社區健康教育已向社區健康促進發展。本節將以健康促進思路,闡述什么是社區健康教育,如何在社區開展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一、社區健康教育的特點
社區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區為單位,以社區人群為教育對象,以促進社區居民健康為目標,有組織、有計劃的健康教育活動。其目的是發動和引導社區人民樹立健康意識,關心自身、家庭和社區的健康問題,積極參與社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規劃的制訂和實施,養成良好的衛生行為和生活方式,以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群體健康水平。
一般農村社區單位是縣、鎮、管區、村;城市社區單位是市、區、街道、居民委員會。根據我國的國情和各地的經驗,農村以行政村、城市以街道居委會為社區健康教育基本干預單位。社區健康教育的對象是轄區內常住居民和社區所轄企事業單位、學校、商業及其他服務行業的職業人群。社區健康教育的重點人群是婦女、兒童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和服務行業從業人員。開展社區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一是范圍大、單位多;二是對象廣,有各種人群;三是可利用資源多,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場所以及行政支持,并具社區凝聚作用。由于這些特點,也就使社區健康教育既有復雜性和相當的難度,亦為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備了發揮的空間。
二、社區健康及其影響因素
社區健康是指社區居民這一特定群體的健康狀況及其圍繞這一群體健康所創造的綜合健康環境狀況。社區健康已成為社區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和社會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
社區健康影響因素主要為四大類:
1、生物學因素 包括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某些遺傳或非遺傳的內在缺陷、變異、老化而導致人體發育畸形、代謝障礙、內分泌失調和免疫功能異常等。在社區人群中,特定的人群特征如年齡、民族、婚姻、對某些疾病的易感性、遺傳危險性等,是影響該社區健康水平的生物學因素。
2、環境因素 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所有人類健康問題都與環境有關。污染、人口和貧困,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社會問題。社區的地理位置、生態環境、住房條件、基礎衛生設施、就業、鄰居的和睦程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社區的健康。社會環境涉及到政治制度、經濟水平、文化教育、人口狀況、科技發展等諸多因素。良好的社會環境是人民健康的根本保證。
3、衛生服務因素 衛生服務的范圍、內容與質量直接關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健康問題。
4、行為與生活方式因素 包括危害健康行為與不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環境條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意識和生活行為習慣的統稱。不良生活方式和有害健康的行為已成為當今危害人們健康,導致疾病及死亡的主因。
危害健康行為通常分為四類:
⑴日常危害健康行為。主要有:吸煙、酗酒、吸毒、性亂等。
⑵致病性行為模式,即導致特異性疾病發生的行為模式。主要有:A型行為,又稱“冠心病易發性行為”,其核心行為表現為不耐煩、敵意及時間緊迫感。其冠心病發病率、復發率和致死率均比常人高2-4倍。C型行為,又稱“腫瘤易發性行為”,核心行為表現為情緒好壓抑,性格好自我控制,表面上處處忍讓,內心卻是強壓怒火,愛生悶氣。其宮頸癌、胃癌、食道癌、結腸癌、肝癌、惡性黑色素瘤等的發病率都比正常人高3倍左右。
⑶不良生活習慣。主要有:不良飲食習慣,包括飲食過度,高脂、高糖、低纖維飲食,偏食、挑食和過多吃零食,嗜好含致癌物質的食品,不良進食習慣等;以及生活無規律,缺乏鍛煉、或過度行為等。
⑷不良疾病行為。疾病行為是指個體從感知自身有病到疾病康復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常見的表現有:與“求醫行為”相對的瞞病行為、恐懼行為、自暴自棄行為等;與“遵醫行為”相對的“角色行為超前”即把疲勞或生理不適錯當為疾病、“角色行為缺如”即已肯定有病但有意拖延不進入病人角色和“角色心理沖突”如求醫與工作不能兩全,以及悲觀絕望等心理狀態和求神拜佛等迷信行為。